“小鸟天堂“堪称自然界的一大奇观,在380多年前已经形成,但在被发掘为景点之前,一直沉寂于乡间。自明万历戌午年(公元1618年),当地人称之为“罗星凸”,后民间流行称“雀墩”。若非巴金先生一篇不到900字的散文《鸟的天堂》,如今小鸟天堂恐怕仍是养在深闺无人识。
巴老当时在远隔千里的上海,何以与当时还是名不见经传的“雀墩”结缘呢?说起巴金与小鸟天堂的缘份,不得不提鲜为人知的“西江乡村师范学校”,以及新会大泽李苑乡人陈洪有先生。
1930年,新会大泽陈洪有及天马乡陈毓就(《鸟的天堂》中提到的“陈”,天马务本小学校长)、天禄乡人叶渠均(文中提到的“叶”)、还有廖北和、刘家沃等青年,他们在上海劳动大学读书时深受陶行知办学思想的影响,在实践中研究和试验乡村教育,贯彻知行合一、手脑双全的教育理论。1932年春,以陈洪有为首的这群朝气蓬勃、进步有为的新会籍上海劳动大学毕业生,在当时新会篁竹乡(今江门市郊篁庄管理区)创办了西江乡村师范学校,他们分别担任该校各教学组组长。巴金后来描述过这所学校:“像一个和睦的家庭,大家在一起学习,一起劳动,一起作息,用自己的手创造出四周美丽的环境,用年青的歌声增添了快乐的气氛”。(摘自陈思和《人格的发展--巴金传》)
1933年4月,西江乡村师范学校校长陈洪有北上进行教育考察,5月底经过上海时约同巴金一起回新会。当时,巴金还不满30岁,但已是全国著名作家,文章受到推崇。他南下广东,“到另一些未曾有过我的脚迹的地方去”(巴金语),并看看一班献身教育事业的青年朋友。
5月31日,巴金同陈洪有一起到西江乡村师范学校,先在学校住了3天,随后就到新会县城近郊的天禄、天马、茶坑等乡村游访了3天,后在新会坐当时新宁铁路的火车到台山公益住了一晚,6月7日傍晚回到西江师范学校参加座谈会,9日当晚离校返穗,在新会共逗留了10天。
巴金与小鸟天堂结缘可说是天作之合。他游访新会天禄、天马、茶坑三个乡时,由于陈洪有校长校务繁忙,他嘱咐天禄人叶渠均,天马人陈毓就,茶坑人梁朝令三位同学兼同事陪巴金游三乡。
此时,正值南国水乡的初夏。一个傍晚,在天马乡务本小学(现在近天马村委的祖祠堂“务本堂”)吃过晚饭,陈毓就邀请巴金划船绕游“雀墩”。像巴金文中所说的那样,当晚并见不到鸟,让他有点失望。
第二天早晨去“有山有塔”的地方(指茶坑乡,山是“凤山”,塔是“熊子塔”),找梁朝令一起探访梁启超旧居,此时再经过“雀墩”,令他惊喜地见到漫天飞舞的小鸟,心情雀跃,停船观赏鸟飞鸟落,出入于大榕树之中,让他久久不愿离去。
巴金回到上海后,怀着这种心情写成了《鸟的天堂》这篇优美的散文,记述了这段愉快的旅程。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《文学》季刊(1933年8月1日第一卷第2号),接着收入他的《旅途随笔》。由于当时中国处于动荡的年代,名家笔下描述的这一方乐土,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和向往。
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巴金这篇散文编入小学的教科书中。1978年正式编入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,1988年编进第十一册,2007年编进第四册,自 1978年至今的30年中,读过此文的小学生不少于13亿。
晚年的巴金先生
2002年扩建后的小鸟天堂旅游区
写《鸟的天堂》时的巴金
|
1986年的小鸟天堂公园
1984年6月,巴金为“小鸟天堂”题书
|
|